中国西部

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 韧性社区常态化建设与精细化治理——以四川天府新区为例

    卢阳春;胡珊珊;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的基础和关键。基于韧性社区常态化建设与精细化治理的互动绩效,从理论上探讨韧性社区常态化建设与精细化治理的互动机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硅谷”地带四川天府新区为例,实地调研社区精细化治理和韧性社区常态化建设互动实践,提出坚持党建引领、加强队伍建设、整合社会资源、搭建数字治理平台、动态精细化治理等有效建议,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提供实践借鉴和创新启示。

    2025年04期 No.399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 新质生产力提升城市经济韧性:驱动机理与实现路径

    牛艳红;王春国;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波动,突发事件频发,城市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再一次跃升,为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提供新思路和路径。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驱动劳动力市场结构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政府政策应对能力提升,为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提供强大动力支持。然而,当前我国城市经济韧性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确保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的驱动作用,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明确政策目标,加快技术升级与创新,推进城市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No.399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 数据要素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机制和路径优化

    黄小洪;刘淑可;米谱豫;陈浩;

    在当前数字化社会大环境下,数据要素是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数据要素能够通过赋能新型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催生新技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力。然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据要素发展仍然存在发展整体水平低、发展区域差异大、区域带动弱等问题。为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带动作用,避免“孤岛效应”,应不断打通数据壁垒,加强数据要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区域内数据一体化。同时,将数据分析技术实际应用至城市建设中,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5年04期 No.399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区域与城市经济

  • 基于“五大协同”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走廊构建路径研究

    杨玲;谭志雄;

    科技创新走廊是区域协同创新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走廊是“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突破点。文章立足成渝地区科技创新的现实困境,按照“双核引领—协同创新—系统优化”三位一体构建思路,从目标、主体、要素、分工、权责“五大协同”机制出发,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走廊构建路径。拓展科技创新走廊发展新空间、促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宽领域深层次开放合作模式、创新政策组合机制是加快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走廊的应有之策。

    2025年04期 No.399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网络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段龙龙;王瑞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布局在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创新高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有研究较为忽视西部地区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本文基于2015—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4个行政区域联合发文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考察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网络在2015—2024十年间网络密度得到显著提升,平均路径长度缩短,网络中心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规律且聚类系数维持稳定,已形成“高密度—短路径—适度集聚”创新网络结构;在创新效率方面,区域整体呈现“先有效后失效”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网络密度与区域创新效率为正相关关系,网络中心势与平均路径长度则与创新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最后本文立足优化区域协同创新效率的视角提出了改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的对策建议。

    2025年04期 No.399 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 新时代西部地区三维协调发展的水平测度与推进路径

    王巡华;向洪讯;杜美臻;

    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生态和旅游三维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关键路径。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文化、生态和旅游三维评估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同时基于2012年至2021年西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测度其三维耦合协调水平。结果显示:(1)从各维度综合发展水平来看,文化、生态和旅游综合发展水平整体都呈平稳上升趋势,但旅游综合发展水平波动更为明显;(2)从耦合协调结果来看,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并在2019年达到优质协调水平;(3)从区域比较来看,各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研究认为,新时代西部地区要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生态为优先,形成大保护格局;以文化为引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以旅游为突破,打造大开放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No.399 5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生态环境与保护

  •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验比较与路径研究

    明亮;郑璐莎;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人民对高品质生活需求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两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通过对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的梳理和经验比较,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仍以政府主导和公益逻辑为主,市场机制尚未健全,存在市场化程度不足等问题。建议开展乡村生态资源要素调查,健全生态价值核算评估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市场机制等举措,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同时,构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利益共同体,能有效缓解在乡村生态项目开发中的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问题,从而促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

    2025年04期 No.399 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 三峡库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问题研究

    解明达;周星宇;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已初具成效,但还存在法治环境有待改善、保护管理面临困境、社会公众参与不足等现实问题。建议:(1)以全域视角推进法治环境建设,健全保护制度;(2)以多措并举推进保护地建设,提升保护能力;(3)以系统观念推进协同保护机制建立,凝聚保护合力,推进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工作全面展开。

    2025年04期 No.399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产业经济

  •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的数智协同模式研究

    汪欢欢;朱红亚;

    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数智协同正在成为“两业融合”的关键特征与新兴模式。杭州作为数字经济先发城市,其“两业融合”数智协同发展涌现出产业链协同创新、系统性解决方案、柔性化智能制造、服务性衍生制造、生产服务智造化等实践样态,形成了聚焦重点产业、激活数智主体、坚持数智驱动、壮大创新力量等可供西部地区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以“两业融合”数智协同模式助力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应梯度培育数智融合主体、加速智造服务融合升级、推进两业融合东西协作、构建数智协同生态系统。

    2025年04期 No.399 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 成渝地区产业结构同质化:形成机制与破解策略

    陈耿宣;李珊珊;左永宝;尤旭洋;

    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产业结构同质化竞争问题难以避免。通过计算2022年成渝两中心城市区位熵,发现成渝地区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初始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的相似性是产业同质化的根源。这一过程由市场化趋同和政策干预力量共同塑造,而“两核独大”格局引发的资源虹吸效应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据此,文章从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产业协同、促进转型升级、完善要素市场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破解成渝地区产业结构同质化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2025年04期 No.399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农业农村现代化

  • 数字经济赋能农产品市场一体化:逻辑机理、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王海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农产品市场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研究数字经济赋能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内在机理意义重大。数字经济通过信息整合、交易成本降低、供应链协同、市场拓展等机制可促进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实践中已形成电商平台驱动、数字技术赋能、数字化产业集群发展等路径,但仍面临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经营主体数字化能力不足、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滞后、质量标准与监管体系不健全等挑战。为加快农产品市场一体化进程,需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专业人才、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强化政策支持等方面发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No.399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 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及其实现路径

    唐淼;冯庆元;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通过生产力革命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作为农业领域先进生产力的直接体现,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动能。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逻辑就是要通过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引导重构传统农业生产函数,解放和发展农业农村蕴含的生产潜力。为此,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不断激励和促进农业数智化转型、持续健全和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大力推广使用和补充“政策工具包”。

    2025年04期 No.399 114-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书评

  • “双碳”目标下经济大省何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评《“双碳”目标下四川新型工业化路径研究》

    袁鹏;

    <正>气候问题作为人类生存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当今世界亟须攻克的难题。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所制定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破解生态环境发展瓶颈、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深远意义。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工业部门既是实体经济根基,也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的2/3,碳排放量占全国的70%以上。实现“双碳”目标必须依靠新型工业化,通过工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构建低碳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我国经济大省普遍也是工业大省,研究经济大省新型工业化推进路径既是重要理论课题,更是紧迫的实践需求。

    2025年04期 No.399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 《中国西部》来稿须知

    <正>《中国西部》(双月刊)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深化学理创新、回应现实关切”为使命,记录西部变迁,汇聚学术智慧,着力打造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高品质学术期刊,努力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1.来稿需符合本刊选题范畴,角度观点新颖,内容真实可靠,信息及时准确,能抓住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政策参考价值;字数在10000字以上为宜;采用Word格式进行投稿。

    2025年04期 No.399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 下载本期数据